(安顺29日讯)月到中秋分外明,是传统灯笼纷纷上市的时期;不说不知,安顺住家式制作传统灯笼者,竟提供了全国约80%货源,甚至销往海外。
安顺芭尾新村灯笼制造商严世平说,约20余年前,随着大量电子灯笼抢滩,古早传统灯笼确实销量大受打击。
他说,然而,孩童很快玩腻电动灯笼,渐渐的传统纸灯笼又回归市场。即使新世纪时代,更进一步科技化,庆幸的是,这回传统灯笼屹立不摇,继续成为中秋主流玩意。
“最近几年的销量都保持稳定。”

严世平说,安顺数户人家出产的灯笼,不只提供全国80%的市场,近年来更已销往海外,诸如新加坡、中国等地,成为一道南洋特色的民间文化产物。
“销往新加坡后,再转售到数个国家。”
他说,传统灯笼五彩缤纷又充满童趣,造型有金鱼、兔子、蝴蝶、龙等。
“制造传统灯笼有三个步骤;首先,以铁线在模具上制造出基本模型。”
然后,就开始粘上彩色玻璃纸;一般上这项工作,严世平雇用新村里的家庭主妇负责,减轻工作量之余,也能让妇女赚取外快。
最后,由严世平与家人上彩绘,绘制小动物或卡通的造型即可。
严世平10余岁时即向舅父学制灯笼,如今已有40年历史。
另外,今年已81岁高龄的董顺颜,依然坚守文化传承的岗位,制作更为古早及传统的花篮灯笼及六角灯笼。
她说,年仅9岁时即向其姐学习,迄今已有70年余年。
她说,制造花篮灯笼非常耗时耗力,需非常细心,不然制模的细竹支易断,则前功尽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