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打谷采锡量 曾占世界50%
(务边3日讯)昔日的近打谷虽迟过拉律开采锡矿,但后来者居上,其开采的锡米量于1900年前夕占了全世界的50%!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
“位于蒂蒂旺沙与免登山脉(现称为升旗山山脉)之间的近打谷,其盆地表面上的各种石灰岩仅是20%,还有80%仍在地底下。”
近打锡矿工业(砂泵)博物馆副馆长周承隆,在分享甲板和华都牙也的历史故事时强调,拉律(拉律战争后改为太平)于1850年代开采锡矿,也就是最早期开采的地点,所谓的最早开采,是指大规模的蓬勃发展,同期,近打也有开采,但远不及拉律的开采量。
“近打县是霹雳的行政区,因后来发掘大量锡米,霹雳被称为锡米仓,也是生产最多锡米的州属,让马来亚称为最大的锡产国。”
他说,根据1886年地图的黑点显示,务边的人口比甲板多,但一般公认为甲板于1847年便有华人抵达于此,因为该处有神庙刻上1847年的字眼。
“甲板附近的端洛、孟加兰彭葛、万里望、拿乞也有一些人口;怡保只是一个黑点,证明其他地方比怡保更早开埠。”
“尽管锡矿业的后期几乎由华人主导,但在早期是巫裔先开采。当中的变化因素包括华人从中国南部引入的抽水车、英殖民政府与马来皇族的斗争等。”
他认为,百年锡矿业造就许多财富给个人、国家和政府,也留下许多遗迹和故事,除了有潜质打造成为历史旅游景点,其可泣可歌的事迹供后人参阅。
该讲座在务边文物馆举办,由霹雳州华人文化协会及拉曼大学软技能资源部主办,务边历史文物馆、近打锡矿工业(砂泵)博物馆及金宝历史文化馆联办。
运载锡米 大象负重任
周承隆指出,大象在锡矿业里是在建设铁路和马路前的重要交通工具,用于开辟山芭和运载物质,也因为靠近泰国而有驯象的传统。
“近打王(Panglima Kinta)跟大象有密切的关系,驯象是由马来皇族所控制,每捉到10头大象就要进贡皇室1头,而金宝是苏丹驯象的地方。”
他说,大象用于开辟山芭后,让劳工开采锡米,收成后需要大象运载;没有大象就没有锡矿业。
“马来皇族在锡矿业持有拥有权,华人不能贸然进来开采。华裔劳工则是在马来皇族的批准,透过英殖民从中国引进。”
他说,拉律首批20名华工是由酋长隆查化(Long Jaafar)批准带进,他们在槟城港口登陆。
近打谷产量 5年增794%
周承隆指出,近打谷的锡产量于1884至1889年之间,从5000胆(pikuls)增加至4万4700胆,5年时间增加了794%。
“近打只用了5年的时间,超越了拉律40年的锡产量。这两地产量在1880年各增加一倍。”
他说,1890年后霹雳开发更多的锡矿,其1890年的产量,占了全马的三分之二,超越了雪兰莪。
“法国政府知道霹雳有锡矿,便派遣工程师兼地质学家佐汉尔林同(John Errington de la Croix)到该州各地调研,并在1882年出版了书籍。”
他说,书中表明甲板正在如火如荼的开采锡矿,当时有13个矿场在运作,约有500人,巫华裔各占一半。
“基于出版书本需要时间,因此我们推测他应该在1881年到甲板,发现该处的矿业蓬勃发展。”
解决了抽水 华人成主导
周承隆说,采锡面对最大的问题是积水,而华人把家乡的抽水车改良后运用在矿场内,从此逐渐主导整个锡矿业。
“从中国南部下南洋的华人,也把家乡耕水稻使用的抽水车(客家话称为水车)改良后,在矿场内排水,比巫裔的排水更加有效。”
他说,向地底下挖矿数十尺后必定挖到地下水,人也无法下去。若没有把水抽干,就不能继续挖矿。
“早期巫华裔各自采锡时,由于华裔的矿场排水比较好,因此巫裔排水时经过华裔的矿场,华裔也就此抽水‘佣金’。”
他解释,巫裔在采锡时先挖坑,并在附近用支架绑了横木,把矿工在坑挖到的锡矿吊上去,也把水桶放下去抽水上来。
“华裔矿工则把水引进从上面拨水下来,使车轮头转动装上木板的木制链把水排出去,之后可往下挖,节省能力。
洗琉琅 引自苏门答腊
周承隆说,洗琉琅的词源自马来文mendulang,其淘洗锡米方式从苏门答腊引进,到后期的锡矿业依然使用。
“巫裔虽然在后期没有主导锡矿业,但其采矿方式即洗琉琅仍保存,受到后来的大量华裔妇女采用。”
他说,印尼荷兰殖民政府记录,约15至16世纪记载,当地的矿工有淘洗锡米并称为洗琉琅。这里的华裔不谙马来文,因此称为洗琉琅。
“文献记载矿工把木刻成一个盆的形状,用水力把它淘洗出来。黄金也是这样淘。”
另外,他指源自印尼的曼特宁人拉惹阿萨(Raja Asal),因1820年代发生战乱逃至雪兰莪,但又在雪兰莪与叶亚来开战输掉后,才到霹雳开拓矿业,及接管与英殖民不合的马来皇族的矿业。
印尼曼特宁人 参与锡矿业
周承隆指出,雪兰莪于1870至1873发生战争,当时叶亚来与英殖民合作,击败拉惹阿萨,而拉惹阿萨与战败的嘉应州客家人,逃到霹雳发展锡矿业。
“拉惹阿萨从中吸取教训,来到霹雳时与英殖民合作,追捕参与刺杀首任霹雳参政司毕治(J.W.W.Birch)的马来皇族,包括拉惹阿都拉(RajaAbdullah)、拿督马哈拉惹礼拉等人。”
他说,英殖民与7名印尼皇族合作,分别在霹雳和雪兰莪追捕敌人。
“拉惹阿萨立下汗马功劳后,英殖民官瑞典咸(Sweetherham)把拉惹依斯迈(Raja Ismail)在甲板的锡矿场,奖赏给拉惹阿萨。”
拉惹依斯迈是英殖民与霹雳签署邦咯条约前的苏丹,而拉惹阿都拉是签署条约后上任的苏丹。
“上述的斗争事件证明了锡矿业在早期,不仅有华裔和马来皇族经营,源自印尼的曼特宁人也有参与。”
比拉皇宫 由华人建
周承隆说,拉惹阿萨于1879年去世后,其矿业由侄子拉惹比拉(Raja Billah)继承,但前者经营不当,欠下许多债务,后者为了族人扛起责任接下烂摊子。
“拉惹比拉也是马来亚首任行政长(Penghulu),负责征收锡税,所有华裔锡矿家都要缴付。”
他指出,拉惹比拉成功还清债务后重建当时的住所,并称之为阿萨之屋(Rumah Asal),以纪念叔叔继承给他的财产。
“拉惹比拉因征收锡税有功,英殖民奖赏他700元,拉惹比拉则用于建大宫(Rumah Besar),也就是人尽皆知的比拉皇宫(Istana Billah),用来举办官方仪式和活动。”
他说,比拉皇宫是华人所建,其大门用广东的趟拢门,刻上月亮和星星,是巫裔和华人的融合、共生共荣的象征。
立书柬 避免为争水吵
周承隆说,为了让后代的客家人和曼特宁人,不会因从水坝取水时争吵,因此立下书柬,不论哪方要取水需问过对方。
“书柬有爪夷字和中文字,而中文书柬尾端以注明‘不得呀啰(指吵架)滋事’,伤了双方的和气。”
他说,锡矿家邱五合建水坝供开采锡矿,以方便双方取水,但口说无凭便立下书柬。
“拉惹比拉的后代拉惹亚谷(Raja Yaakob),办丰收聚会时皆有巫华裔出席。”
另外,他说甲板在高潮时期约有2000人,镇上有13间妓院,证明当年来马的苦力绝大部分都是男的,也有许多赌坊。
“甲板也出名伐木业,因此于1898年古庙重修后好,信徒扛起正艾巨木木头游行,庆祝新庙落成。”
护士被出卖 受日军虐待
周承隆指出,英殖民选华都牙也为行政区,因为当地在山坡上易于排水,其环境安全舒适干燥,远离潮湿地带也避免患上疟疾。
“二战期间在甲板开办诊所的西贝尔卡迪卡素(Sybil Kathigasu)护士,协助马共为首的马来亚抗日军,以及为落单和迷失路的英国军人,提供医药等人道方面的协助。 ”
他说,她因被间谍出卖而遭日军逮捕,罪行仅仅是有收音机,当时属于严重罪行。
“在拷问期间对她实施各种虐待,包括针头插指甲、拔指甲、灌水、打伤脊椎骨导致半身不遂,脸部遭踩脱;最后判她终身监禁。”
他说,距离华都牙也监牢200公尺的圣若瑟的天主教教堂神父,坚持不离开以保护当地居民,并定期探望西贝尔。
“在她的要求下,神父每晚定时在教堂用钢琴弹圣曲,支撑她的精神直到释放为止。”
兴都庙上 有西洋人像
周承隆说,西贝尔出狱时并没有到医院接受检查,反而到教堂,从门口爬到圣母玛利亚的神像门前,感谢听到她的祈祷。
“此教堂于1892年搭建,花费2万令吉,并在1928年重新盖过。”
他说,犯下战争罪行的日军在二战结束后,遭英殖民逮捕控上法庭,而当年虐待西贝尔的日军官Yoshimura,于1946年2月19日审判、20日定罪并在太平监狱被吊死。
“基于日军在有屠杀行为,因此英殖民命令日军指出埋葬尸体的地点,即华都牙也监牢附近墓园里面,共挖出83具尸骨。”
此外,周承隆说,策划搭建凯利古堡的凯利,为了纪念建设的印度劳工,特地找地建物资和兴都庙,庙上有西洋人像,印度人把他当神拜。
“与凯利互相炫耀财富的贝克,在广福岩投资锡矿场,并在1905至1920年赚取146万元,缴税给政府共17万元。”
*部分照片由周承隆提供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