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霹雳头条◢海上活动 穿潜水衣 别让水母吻上你
(曼绒24日讯)理科大学海洋与海岸研究中心(CEMACS)专员沈义光,建议长时间在海面戏水、浮潜或进行任何水上活动的人士,都应穿上潜水衣保护自己,这也是避免被水母螫伤的理想防范之一。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
“民众下水前应先向救生员探询当天的海面情况、穿上能发挥最大保护的潜水衣、远离水母活动区、掌握被水母螫伤的基本急救常识等。”
他分享说,被水母螫伤(误触或被粘附),有者会感到伤口部位出现灼热及头晕不适,若不幸被水母螫伤,一般情况,重復以醋冲洗数遍(30秒)及清除粘在皮肤的水母触手。
“若伤者已失去意识没有呼吁,则须马上施行心肺复苏术(CPR),严重者必须马上送院治疗。”
他是昨早在邦咯岛直落尼帕海滩看守塔(Teluk Nipah Beach Baywatch Tower)海摊处,为由邦咯岛卫生局和数个政府机构及地方组织联办的“邦咯岛水母醒觉嘉年华”主持水母防范讲座时,如是发言。
“水母是季节性出现,虽然或会影响民众进行水上运动,但水母涌现海滩或是另一种的季节性旅游奇观,或有助促进旅游,同时,不同品种的水母也可製成海产零嘴、装饰品、甚至可当成饲养在家的观赏水母。”
另一方面,卫生局、邦咯岛民防部队及消拯局也各示范救治、急救及水上援助演习,以加深民众对被水母螫伤和水上救援的常识;现场也设有多个健康谘询服务柜台、儿童彩色比赛及幸运抽奖等活动。
出席者有邦咯岛州议员诺哈斯琳达、邦咯岛酒店和度假村发展协会主席赞祖里、曼绒兼邦咯“行为改变沟通计划(COMBI)”主席黄丽娟、各救援单位代表及地方领袖等。
大马有3种含毒水母
大马渔业局早前也发文告指出,指当局通过渔业研究所于2009年、2012 年和 2015年,在我国水域如直落列基和邦咯岛水域进行研究,得知马来西亚水域中存有3种含毒水母,即澳大利亚箱形水母 (Chironex fleckeri)、狮鬃水母 (Cyanea capillata) 和僧帽水母 (Physalia physalis)。
民众若误触上述水母的触鬚,它或会对人体有害,需要立即紧急治疗或送医。
理科大学海洋与海岸研究中心专员沈义光,则指槟州海域近年也发现有箱型水母(Box Jellyfish,Cubozoans)、珍珠水母(Phyllorhiza Punctata)及伞面有许多小疣突起的黄斑海蜇(Rhopilema hispidum)等水母的踪迹。
“在槟州部分的观光海滩,都设有提防水母的警示牌,以让民众做好防范如穿上合适的服务才下水。”
水母品种看一看
■“僧帽水母” (Physalia physalis):2020年2月曾出现在关丹海域。根据维基百科:“僧帽水母”又称“葡萄牙战舰”(英语:Portuguese Man-of-war)。
平时栖息在海平面,部分像帆浮在水面上,其余部分则在水底下。它们不能产生动力,随风、水流及潮汐来移动,分布在大西洋热带海域。
对于人类的影响,“僧帽水母”可以造成剧痛及留下红色鞭痕,需2至3天才能消散。其毒素可以渗入到淋巴结,进而引发更剧烈的痛楚,同时也会引发其他过敏反应如发热、休克及干扰心脏和肺部功能,严重时更会致命。
■“鞭状克朗水母”(Crambione mastigophora):2020年3月曾搁浅在纳闽马威拉海滩,是一种俗称海番茄(Sea Tomato)红水母,这种水母的螫刺于母体死亡后,其触须仍会释放毒素。
■浅海水母品种:手曳水母(Chiropsalmus)、盒水母(Carybdea)、海月水母(Aurelia)、游水母(Pelagia)、霞水母(Cyanea)(取自BAIDU百科)
■深海水母品种:缘叶水母(Periphylla)、喇叭水母(Haliclystus)、高杯水母(Lucrenaria))(取自BAIDU百科)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