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(怡保10日讯)瓜拉光新村三圣庙关圣帝君神像,胡须惊然有生长的神迹!
这神迹是数年前,被信徒惊奇发现的,关帝神君神像的胡须似乎展现有生命的迹象,不断生长,由原本的约1呎增长至1呎半,令人啧啧称奇。

三圣庙创立于1942年,至今已有82年的悠久历史。经历过两次搬迁,首次是在紧急法令初期,于1958年从竹芭(Chepor)河边的一间茅寮搬迁至瓜拉光校友会前面的屋子。第二次搬迁则是在1974年,迁至目前的原址。值得一提的是,从校友会迁至原址的距离非常近,往后挪而已。
在从竹芭迁至校友会前面的时期,庙内供奉的三山国王之神、关圣帝君和天后圣母并没有真实的神像,而仅是在一张红纸上书写着祂们的名讳,随后再安置一个神位供信徒膜拜。
直到1974年新庙落成后,才正式供奉三尊坐姿的神像。其中,三山国王之神居中,左右分别为关圣帝君和天后圣母,栩栩如生。三山国王之神和关圣帝君的神像都蓄有丰盛茂密的胡须,这也成为庙宇的一大特色。

三圣庙主席刘新泉受到《中国报》访问时说,理事会起初未留意到关圣帝君胡须的变化,直到数年前,一位年长的信徒在上香时发现关圣帝君左侧的胡须竟然在生长!消息传开后,村民都感到惊奇,认为这是神明显灵的象征。
他进一步说道,据他记忆,关圣帝君的胡须原本及胸而已,但现在已经延伸至脚部,从一呎增长至一呎半。这一神迹传开后,在村里成为了一时的佳话。
他补充,这不是三圣庙第一次显灵。在竹笆时代,当英殖民士兵数次纵火烧庙宇时,天空突然下起大雨淋灭了火势,这一幕吓坏了当时的英殖民士兵,也让村民们感受到神灵的神奇力量。

占地2英亩 规模宏大
瓜拉光新村三圣庙,位于新村的前端,距离瓜拉光新村牌楼约400公尺,占地2英亩,拥有主殿、礼堂、凉亭和假山鱼池等设施,规模相当宏大。
三圣庙署理主席陈坤发说,整座神庙和三尊神像建于1974年,当时是由本地人兴建和雕塑,至今已有50年历史,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。
他提到,这座庙的设计非常独特,三尊佛像供奉在庙中庙的神龛,这在其他庙宇中较为罕见。此外,为了纪念族魂林连玉,三圣庙还设立了林连玉纪念堂,也是其他庙宇少见的。
另外,他说,三圣庙未来将展开一系列美化计划,其中包括重建庙前的大礼堂,因目前存在漏水问题;同时,计划在篮球场旁兴建神庙本身的牌楼。
他说,理事会将在今年举办筹款活动,目标是筹得40万令吉,以便重建大礼堂工程可在明年动工。

迁移神像 需乩童询问
瓜拉光新村三圣庙传承信仰精神,保佑村民家境平安!
陈坤发说,当年迁移神像时,村民透过乩童询问神明是否同意迁移。当时神明的意思是同意迁移,并会保佑村民平安,但条件是不能求财富。
他说,因此从那时起,村民都遵守神明的旨意,上庙全心祈求平安,而不图财富。
他强调,三圣庙现在的功能是为信徒提供精神寄托、为村民服务、协助华教,以及帮助有困难的村民,但不鼓吹迷信。

瓜拉光新村 客家美食闻名
瓜拉光新村,一个以客家人为主的乡镇,以浓郁民情和地道的客家美食闻名;其中菜粄、客家擂茶和酿豆腐等美食,吸引游客前来。
瓜拉光新村三圣庙妇女组主席汤金枝分享,本身是太平广府人,嫁给瓜拉光村的潮州人,迄今已有40多年的时间。

她回忆道,初始时并不喜欢擂茶的味道,随着时间的流逝,渐渐地爱上客家美食,并学会如何煮擂茶和酿豆腐,甚至曾经营生意。
她指出,擂菜以汤底搭配切碎蔬菜和白饭。主要的蔬菜包括菜埔仔、四季豆炒虾米、豆腐蒜虾米、芥蓝菜、树仔菜、梅豆等,汤底则包括花生、芝麻、春花菜、九重塔、树仔菜等,也需要研磨成碎末。

汤金枝说,擂茶是客家人的文化特色,村民在嫁娶时习惯用擂茶款待客人。
同时,她提及了一个逐渐失传的传统。过去,村民在病患或手术后,会煮擂茶招待探访者,展现着礼尚往来的精神。那时的村民喜欢携带鸡蛋或饼干探访病患,如今已不复存在。
她说,菜粄也是瓜拉光村民的亮点,具有多种口味,例如沙葛虾米、蒜、韭菜、酸菜肉碎、咸花生碎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