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和丰25日讯)竹芭新村有一条老巷,每逢新年就有惊喜!
该巷村民们年年合资营造新春年景,多年来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年装饰,小巷两旁的街灯柱及沿户挂起红彤彤的灯笼,而今年街头更建起老巷牌坊,并命名为“竹芭同巷”,鼓励游子回乡过年外,更制造了打卡景区,欢迎民众到来“打卡”,体验浓浓的年味。
“竹芭同巷”就在竹芭新村巴刹后方,是一条长达逾三分一公里(逾千尺)小巷,两旁沿着共有36户村民,虽然平时该巷的年轻人口都在外工作,较为冷清,惟每年的春节期间或大日子,游子返乡使到该小巷为村中最热闹,估计超过300人。

今天“竹芭同巷”之所以命名由来,乃因该巷村民认为既然年年都有年景布置,总觉得缺少了一个名堂,而村民们都生活在“同一个巷”,齐心协力筹办一切活动,向来只是口头称同巷,众人意见下,决定以“竹芭同巷”命名。

村民异口同声表示,这些布置不仅是为佳节增添气氛,更是承载了一份浓厚的乡愁与归属感,对于在外工作或求学的游子而言,新年布置是家乡的象征,又是一种熟悉而温暖的存在。

由该巷一批居民杨学明、黄日升、杨武强、黄汉雄、杨林带、曾金财、杨海泉等人,发起与号召下的“竹芭同巷”,其实早在8年前,该巷村民已合资及筹款,每年都发挥同乡在“同巷”的同心协力精神,出钱出力布置年景迎春,当年更燃放长达1千尺的鞭炮欢庆新年。

杨学明:成立基金,每年新春都张灯结彩
发起人之一杨学明接受《中国报》专访时指出,2017年至2019年,每年新春期间都在该巷张灯结彩,为年景布置一番,惟直到2020年,在行动管制令之前,该巷村民改以卡拉OK余兴及比赛庆祝新春佳节,并在该巷其中的空屋地搭起歌台。

杨海泉代表竹芭同巷居民移交500令吉给竹芭居民协会主席曾耐和(左2)作公益,见证人是杨学明(右)与黄家田(左)。
他补充,每年新春来临的筹款,该巷村民都展现诚意,主动的捐献,便成立了“同巷基金”,即使是在行动管制令期间的新年佳节,利用社交媒体向村民及外地的游子筹募同巷基金,也取得热烈反应。

“甚至我们还从基金拿出作善事,包括曾捐献1500令吉予崇华独中狮团,而今年也捐款给竹芭居民协会。”

“从去年开始,今年也例外,该巷两旁共16支的两排街灯柱安装古色古香支架,以悬挂大、小灯笼,让大家从牌坊一眼望去,犹如步入弥漫着一股浓浓新春节庆气息的街道,在夜晚更打造出一片“灯海”美景!”

他指出,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成果,是“竹芭同巷”村民出钱出力,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晶,而更让人感动及有意义的是,在进行布置的过程中,凝聚了该巷村民,促进了乡情,展现了村民的团结力量,让出钱又出力的“竹芭同巷”村民们都感到开心,也让和丰各地的居民甚至外来游客,可以有个打卡庆新年的平台。
“虽然这些看似简单的布置,背后是无数默默贡献者的心血与汗水。”
他补充,“竹芭同巷”牌坊才是该巷今年欢庆新春佳节的主题,该牌坊并非永久性的,也只是在新年期间竖立,由于该牌坊的设计方便拆装,因此在年十五后,该牌坊将拆下,或许2026年“马年”的新春佳节重新装置,甚至增添更多年饰。
“竹芭同巷”村民一手包办所有布置

“竹芭同巷”发起人之一的黃日升表示,整条巷悬挂灯笼是“竹芭同巷”村民经过商量,决定合资进行该项布置装饰该巷以迎新年的公益活动。
他指所有的新春装饰布置工作,包括牌坊设计等,都是“竹芭同巷”村民动手完成。”

“竹芭同巷”老村民翁贵初(73岁)说,曾从事建筑业的他,从小就居住在这里,近年来的新春期间老家前的小巷两旁,都有张灯结彩的年景,让他重温小那种过年过节的温暖感觉,这批年轻人的默默付出,让人赞扬。
“竹芭同巷”一批村民黄松发、宋荣勇、林秀英、刘亚珍、张家凤异口同声表示,村民们齐心协力,出钱出力为迎接新春装饰该巷,这是大家的真诚与付出。

“我们全力支持这项活动,蛇年即将来临,大家合资张灯结彩迎新年,不但可带旺“竹芭同巷”,也可让外地游客及回来过年的游子,多一个打卡的新景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