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怡保22日讯)在杏坛逾34年丶掌舵三德华中已有4年半的陈国辉校长,将在本月23日荣休,为其教育生涯画下圆满句点。
陈校长动静皆宜,他对运动充满热忱,曾带领国家垒球队征战各大赛事,英姿勃发;在校内,他与学生打成一片,深受学生爱戴与敬重。
陈校长在新冠疫情来袭的非常时期上任,他带三德走过这段最严峻的时期,期间,不但推动全校大数据管理系统,同时秉持着“一个都不能少“的理念,为学校注入新风貌。

他受访说,他接任三德华中校长时正值新冠疫情,师生大多在线上学习。
“我的首要任务是监控学生出席率,防止学生缺席及确保线上学习的效果。然而,依然有学生缺席网课,我们便想方设法找出原因,学生缺乏电脑丶没有上网数据,甚至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上课。”
他说,因此校方送设备丶上网数据,还动员三机构等募集粮食,为有需要的学生“送粮”和“送钱”。
他说,“一个都不能少”看似简单的口号,成为了三德教育精神的写照。
“全国落实管制令时,学生除了无法到校参与实体课,也无法进行课外活动,因此,我便推动及引入大数据系统,打造数字化学校管理,此为涵盖全校行政丶课外活动丶考试与学生资讯的电子系统。
他说,他策划并推广成绩追踪计划(Score Tracker),通过数据追踪学生的学业表现,及时介入辅导,确保没有学生的成绩滑落。这个计划显着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学业成绩,成为本地学校的成功典范。

■一个都不能少 成激励口号
陈国辉指出,以前的校长多专注于建设硬体设备,唯他在疫情期间则从人文教育丶数据着手,而他推行的“一个都不能少”理念,如今更已成为学生之间广泛流传,是具有激励性的口号。
“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感满足,虽然没有巨额财富,但我影响了无数的学生,积极为理想奋斗。我相信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知识,更是塑造人格丶种下积极奋斗的生命种子。我鼓励所有教师以心为本,以教育为使命,把教学当作一种服务和奉献。”
他说,每个学生都有属於自己的潜能,老师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基石。教育的力量在於团队的凝聚力和无私奉献。
“我希望我的经历能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继续坚持,为孩子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。”
■考前冲刺 还准备餐点
陈国辉说,“一个都不能少”的理念,随后也应用在该校的大马教育文凭考试的辅导策略上。
“学生必须要在马来文及历史科目及格才能获得文凭,我们希望学校的及格率能达100%,所以对我们而言,学生,是一个都不能少。”
他说,有些学生成绩不佳,或是分数处于个位数,学校依旧不放弃他们。
“在考试前一丶两个月,我们为成绩落后的学生安排补习,因此学生的及格率也获得提升。”
他说,在大马教育文凭考试期间,校方会善用考试空档,安排学生在课室复习,同时校方也贴心为学生准备餐点,确保他们不会饿着肚子应考。
他分享说,一位该校毕业生,即使到了其他学校升学,但仍花了一年时间亲手设计对联,准备在他荣休之际送上,以表达对他的感激。

■做好交接 传承理念
陈校长坦言,退休日子越来越近,心中也开始感到不舍,原本想开心退休,回想起却发现,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加强改善。
“无论如何,我们只能接受,并勇敢面对。我也会与接班人做好交接,把精神丶理念传承下去。”
他说,退休之后,他回归家庭生活,多陪伴家人。
“我每次开周会都会提醒学生,他们是很幸运的学生,三德的同侪环境很优秀, 学生拥有一群优秀老师,这些老师对学生的用心与付出,是非常难能可贵的。”
■好校长 了解师生需求
陈校长说,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当校长,但要当好校长也不容易。
“如果你选择当校长,就要当好校长,也不能斤斤计较,还要时时走上第一线,与师生同行。要了解老师和学生的需求,主动配合丶主动参与。”
他说,最重要的是要赢得老师们的信任,与师生并肩作战,而不是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工作。
询及看重接班人那一点,他说,首先必须能与老师是和谐相处,本身也要亲力亲为,不会斤斤计较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