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怡保4日讯)由于物价上涨、市场冷清,加上政府落实各项征税措施及市民采取谨慎消费等因素,导致市场进一步冷清,各饮食业者如酒楼、餐馆、小贩及海味等都受到某程度的冲击,一些业者更形容现况比疫情期间更冷清。

部分业者为求生存而推出促销活动,以期吸引顾客上门,唯也有些业者因无法应对物品价格日溢暴涨导致成本超出预计,而宣告暂时停业改做小食摊以续维持生计。
一些业者指出,目前的生意若稍有起色,唯有靠周末或公共假期的人潮,平日如周一至周四则是门可罗雀,生意冷清得宛如疫情期间。

《中国报》访问部分饮食业者时,指目前的市场情况比疫情期间更冷清,因在行动管制令期间,市民不出门,只靠外卖,生意反倒“兴旺”订单接不停,但如今市场却很冷清。
一些市民表示,民以食为天,即使经济不景气,也不至于不吃不喝,依然会平常心对待,照样享用喜爱的食物或偶尔到餐馆用餐。
不过,他们也坦言,7月1日后因政府征税导致物价再次上涨、日常开销增加,就会视情况调整,适度消费,甚至开源节流以应对。

金华楼酒家董事经理赵子良受访时坦言,目前市道确实冷清,尤其是平日几乎没有“散客”,上门用餐的顾客寥寥可数,有时一天仅约5至10桌,生意相当淡静。
他说,出现这种情况,可能是一般消费者选择减少开支所致,为了吸引顾客,酒家推出优惠套餐,即4人共餐只需98令吉,就能享用丰富的菜肴与肉类,希望借此带动更多消费。

他说,虽是在平时日子食客减少,但在周末、公共假期或特别的大日子里,则会出现人潮,客人也会增加好几倍,而目前的宴会则不受影响。

改做小食摊自救
穷则变,变则通!小炒变小食摊,自救求生意!
原是开设小炒为生的朱女士说,由于食材价格不断上涨,加上仍需定时缴付租金、发工资等,但食物价格却不能调高,一旦稍作调整顾客却无法接受及埋怨,导致成本过高无法承受,唯有暂停此行业改做小食摊。
她说,由于市道萧条,生意一落千丈,曾试过一天仅有逾300令吉收入,后来转型做“伙食”外卖,提供2菜1肉、3人份的套餐,一个月收费480令吉,却仍有人嫌贵,在生意难做下,在3个月前再度转型,改为经营小食摊以求突围。
她说,回想疫情期间,市场虽冷清,但生意比起现在更好做,由于那段时间,市民无法出门,只能叫外卖,因此那时的订单接不停,生意很兴旺,相比现时的市场还不如疫情期间的好。

系列措施影响
陈蓉颖(万里望肉干行经理)
我分别在茶室及夜市场售卖肉干面包,但近几个月生意特别冷清,市场人潮大减,生意下跌了逾20%。
往日夜市场都有些人潮,唯如今可能因物价上涨,政府推行各项措施等,导致人民节省开支,造成市场冷清。目前较有人潮则是在周未或公共假期,较多外地客到访时,生意才会好些。
政府从7月1日落实一系列的措施,如调整电费、扩大征税范围等,预计市场将引起连锁反应,市场也可能会更低迷。

周末才有人潮
苏翠珊(苏长兴海味店负责人)
由于商店位于旅游区,因此在周未或公共假日期间,仍会出现人潮生意不错,但若是在普通日子,生意则处于冷清。

部分市民为了节省外出用餐的开支,会选择购买一些海味或汤包,回家自己下厨与家人共享,既能降低开销,也多了与家人聚餐的温馨时光。
近期天气酷热,不少顾客除了选购食材,也会顺道购买凉茶包,回家自行煲煮解暑,既可降温消暑,也能省下外出购买凉茶的开销。

想吃仍会购买
曾国珠(消费者)
民以食为天,虽然目前物价昂贵,食物价格也不便宜,但如果想吃的食物仍照样会买来吃。但如果7月1日后市场出现另一轮的物价上涨,必须开支太大,则开源节流,节省消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