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怡保23日讯)当长期扛着照护员的担子,还需同时应付工作及家庭的“三明治群”,看似坚强,但不曾想,其内心可能正在崩溃边缘挣扎。
如此,如果不能及时捉住救命绳索,久而久之,可能会演变成无法挽回的局面;所幸的是,国内已有适合不同需求人士而办的照护专业课程,这也让有需要者,看见希望的出口。

马来西亚照护专业协会项目经理林慧娴向《中国报》指出,在照护已逐渐成为社会迫切需求的当下,该会正透过不同形式的培训课程,协助家庭照顾者、企业员工及有志转职者,掌握正确的照护观念与技能。
她强调,知识的传递,有时候就是一条救命绳索,因为在其接触的学员中,绝大多数都已是走投无路的状态,长期背负着因照护而累积的负面情绪,有者甚至想过一死了之。

林慧娴说,这社会中的现实,就是照护的担子,大多数落在中年女性身上,是典型的上有父母、下有儿女的“三明治群”,她们长期在家庭与职场之间疲于奔命。
“有学员告知,既然都已无路可走,在看到报章报导有关于照护课程或觉醒活动,就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赴会,结果发现,这是一条真正能救赎的绳索。”

她说,很多时候,能真正压垮一个人的,往往不是外在的压力,而是内心的无助和无解。课程不只是传授技巧,更重要的是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希望。
“你可能第一天来还不是专业人员,但你至少知道下一步可以怎么做;不知道怎么办时,还有导师、有同学可以讨论。”

针对不同族群需求,提供3种课程选择
林慧娴说,该会目前是针对不同族群需求而提供3种照护课程供选择,包括开放给公众的“介护”(Kaigo)课程、特别针对B40群体设计的技职课程,及针对企业员工而设的课程。
她说,最普遍的,就是开放给公众的Kaigo(介护)课程,适合凡家中有长者需要照顾的人士,同时也可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。
“其实,这也是学员的救赎。当专业照护导师加以讲解或分享后,学员才恍然,发现照护也可被学习的,这有如一双手从泥沼中把他们捞了起来。”
此外,林慧娴,第二类课程则是与政府合作,特别针对B40群体设计的技职课程。
“在这方面,我们也与霹雳州的霹雳州子民启迪机构(PASAK)和管霹州妇女发展、家庭、社会福利及企业发展事务的行政议员拿督莎比雅合作,以针对低收入社群提供政府资助的照护课程,协助他们获得新技能、新收入来源。”
她补充,这些学员学成后,未来不仅能服务本地长者,也能因应越来越多来马养老的外籍长者需求。
“马来西亚气候佳、物价合理,又有第二家园计划,因此吸引不少外国长者来这里过冬。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合格照护员,这也能为霹雳州带来经济收益。”

强调长者自主理念
林慧娴强调,“介护”(Kaigo)这种强调长者自主的理念,除了让扛着家中“照护员”角色者,能更有效地照顾家人,同时也确保自己的职场生涯与生活品质。
她提及,在该会提供的照护课程中,其中一类就是针对企业员工而设,该会通过与一些企业合作,开班让他们的员工学习照护知识。
她说,这是因为很多到了中年的女性员工,面对着上有老、下有小的家庭状况,如无法掌握如何照料家中老人、负面情绪无法有效抒发、遇到难题无从请教,还要家庭职场两头跑,这除了影响身心,也会直接影响工作表现。
“我对此情况是非常有感的,因为当年我的母亲就是面对这样的情况,为了全心照料家中长者,而被迫辞职。”

知识早学总不是坏事
“知识,真的能救一个家庭!”
林慧娴指出,正确的照护观念应该普及至每个家庭,就算家里只有一人照顾老人,但其他兄弟姐妹若不理解照护理念,也可能引发争执。
她分享道,有些照护员学了介护知识后,会让长者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,但其他家人若不明白这是让老人保有尊严的方式,反而会引发家庭纠纷。
“即使只是简单地让长者自己选择今天要穿什么颜色的衣服,把选择权还给长者,如此长者就会感觉到自己仍然有参与、有贡献。”
她强调,照护的知识是应该进入每一个家庭,无论是对能自理或不能自理方面的知识。
“长者现在能自理,不代表未来也能,反之亦然。有时你用对的照护方式,原本不能自理的老人也能恢复部分能力;就算今天不是为了现在的父母,将来的你自己也会老,这些知识早学总不是坏事,当别人来照顾你时,你也能更理解与配合。”
肩负建立照护生态使命
林慧娴补充,该会的使命并不止于训练照顾者,而是希望建立一整个照护生态系。
她说,如果学员具备领导潜能,该会将致力培训他往管理方面发展,如果学员喜欢教学,则会鼓励他往导师方面发展。
“这样的循环,让照护工作不只是基层劳务,而是可以发展、可以升迁的职场生涯。”
把介护知识送进家里及社区
“真正的照护,不是将人带进中心,而是把介护知识送进家里及社区!”

马来西亚照护专业协会秘书长洪歆颜博士说,真正的孝顺,是让长者重新站起来,而如果人人都能掌握介护知识,如此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有能力照顾的个体。
她说,该会所提供的课程,其实也在形成一个社群,学员彼此可以形成支援网络,她举例有时候照顾自己家人反而最难,反而照顾别家长辈又没有问题,如此学员就可以互相帮忙。
她说,这种互助机制,是因应现实需求而生的,如果只是等着更多照护机构来承担,那真的很难,政府资源也有限。因此希望把介护的概念和能力带进每一户人家,这才是应对老龄社会的根本之道。
洪歆颜也强调,康养中心是该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,团队展开审核及培训等工作,最终是为了让这些能力能回到人们家里去。
“废物式养老”为愚孝
洪歆颜提及,坊间有个“废物式养老”的说法,即想着长者行动不便,体力不能及,就对他的需求一手包办,一点也不让长者自己动手,这其实不叫孝顺,反之称为“愚孝”。
她说,真正的孝顺,是鼓励他再做回自己能做的事。这样才能帮助他找回主权、找回自信。
“如果帮他做完一切,其实比鼓励他自己做容易多了,但前者剥夺了他活着的价值,后者才是有尊严的照顾。”
她进一步说明,当长者逐渐无法行动、甚至卧床时,不代表他失去精神与意志,他虽躺着,还是能沟通、还是有想法。如果身边人从一开始就用介护的方法去对待他,而不是等他卧床才来教育他,他就更容易接受照顾,也更理解照顾者的不易。”
越来越多男性加入照护专业
洪歆颜说,该会也获得教育部批准走入校园,为学生展开介护教育及宣导,并分享一个实在的例子,一名中五学生整年没来上课,因为家中长者出事而被老师投诉,但在该会眼中,这孩子已有有一年照顾长者的经验,这比什么考试都实在。
因此,她说,该会就招收这学生接受介护培训课程,让他日后就可往这领域发展,甚至可能有更高的成就。
洪歆颜也补充,照护工作不再只是女性的专属领域,现在已越来越多男性也参与进来,照护的专业,是人人都能做的。
洪歆颜一再重申,不要以为学介护是为了别人,其实最终是为了自己。
“你的父母总有一天会老,你自己也会老。你现在学会照顾,将来你也能教会照顾你的人怎么照顾你;你就会知道,什么才是有尊严的老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