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怡保20日讯)随着马来西亚迈入老龄社会,如何让长者安心在地老去的议题,已成为当前政策与产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。
这是因为,长者不仅需要舒适、安全的居住环境,更需要周全的照护资源与支援体系作为后盾;因此,除了专业照护知识需获大力推广之外,居所设计也需同步注入照护环境设计,如此才能起着相辅相成的效果,让“老龄化”成为值得期待的转机,而非沉重的负担。
新纪元大学学院乐龄服务与管理学院院长胡禄铭,受到《中国报》专访时强调,随着马来西亚迈向超老龄社会,照护知识与住宅设计是否完善迎合长者需求,就成为能否让人“在地安老”的关键。
鉴此,胡禄铭一直提倡“照护回酬设计”(Care Return Design)理念,其中的“回酬”(Return),除了是金钱与房产的增值之外,更多的是,长者的尊严、健康、活力与延续在地生活,即在家中安全与舒适养老。

“这个理念,是结合了房屋设计、照护及社会结构的长远思维及理念。”
胡禄铭解释,“照护回酬设计”理念是建立在“通用设计”(Universal Design)之上,即是居家环境及设计是以无障碍环境为基础,适用每个人通用,但是往往因其成本高,而让发展商却步于推出这类的房产。

“只要发展商看不见有利润可图,即使政府有意推动,发展商也不会往这方面迈进,而政府也无法强制规定发展商采用通用设计,这无疑将使其陷入停滞的困局。”

可设俱乐部 表达需求
新纪元大学学院乐龄服务与管理学院院长胡禄铭说,发展商不动,但是消费者(购屋者)可以为自己发声,从下而上施压市场,让发展商了解市场上已有“通用设计”的需求。

鉴此,他说,他正积极召集有这方面意识的购房者并成立俱乐部,暂且称之为“高龄化高回酬购房者俱乐部”(Care Return Homebuyer Club)。
“这是因为,发展商最关心的就是产品有没有市场,因此只要有足够的意愿,发展商就可感受到来自消费者的压力,从而认真考虑涉足融合通用设计理念的房产。”
他举例,在早前,没有人会察觉住宅保安亭的需要性,但带今日的社会,如果没有保安亭的屋业计划反而不受市场青睐,因此,“照护回酬设计”也应步之后尘,成为房产新标准。

照护回酬设计 主张在地养老
“照护回酬设计”(Care Return Design)理念,让住宅随人而老,让长者“在地养老”!
胡禄铭说,“照护回酬设计”的房屋理念,主张可以“变”,即是具备随着居住者年龄渐长而可改变设计的元素。

“这类房屋,一开始并不是通用设计,年轻住户在入住时,同样可以拥有想要的时尚感,但同时在年龄渐长时,房屋内部的配置可依需求而变成适合长者住到老的住所。”
他举出一个最简单易明的例子,发展商在开发新的发展计划时,可预先在房屋内部的结构中预留电线与结构,日后若住户行动不便或者需要以轮椅代步时,住户只需启动早在设计初期就已内置(Built in)的电源插座即可。

“这些未启用的功能,在没有需要时可以隐藏,有需要时就可启动,如此,就可减少未来翻修的成本,让长者在熟悉的空间中安心老去。”
他强调,“照护回酬设计”不只是为年老做准备,更是让一间房子能真正陪伴住户走过人生不同阶段,从年轻住到老,从健康住到需要照护,实现真正的“在地安老”。
正视高龄需求 免“事后补救”
胡禄铭呼吁社会各界,应正视高龄需求,不再让设计“事后补救”,而是从现在就开始布局一种可持续、具弹性与回酬价值的居住思维。

他说,“照护回酬设计”理念在高龄化社会中,若房子设计恰当,即便屋主年长了或行动不便,亦可将屋内空间分租给其他长者或照护者,达到共享的模式,形成空间与照护的回酬机制。
胡禄铭举例,目前市场上的住宅,尤其是非常时尚漂亮的公寓,数十年后,老人不宜居,孩子也不愿接受,最终将会成为日本废弃屋或空屋(Akiya Homes)。
因此,他说,只有将“照护回酬设计”理念融合在屋业计划中,如此就可房产的生命期。
“在这里的情况下,如若房子设计得好,居者老了照样可以自立、共享,甚至创造社区照护的新商机,因此,我们现在要成为有意识的购屋者,让发展商知道市场已有这样的需求。”
照护与环境 双管齐下
胡禄铭强调,若只谈照护,不谈硬体,或只建设符合长者需求设计的屋子,却无照顾者与照护知识支援,这都会让长者最终难以安身。
“若没有照护资源的设计,再好也住不久。照护知识与环境设计一定要双管齐下,才能让长者活得久、活得好,及拥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。”
然而,胡禄铭一再强调,硬体设计只是迈向老龄化社会的其中一步,而照护人力的培养与普及亦同样重要,两者缺一不可。
他认为,照护不该只是专业人士的责任,更应让家庭成员接受各种介护协助等基本训练,这样才能真正实现“活得久,也活得好”的愿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