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拿督公公◢首篇大马人祭拜的“拿督公” 已有1200年历史 | 中国报 Perak China Press
  • 告别式
  • 热线
  • 霹雳人 ChinaPress
    sg 中国报 CPTV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◤拿督公公◢首篇大马人祭拜的“拿督公” 已有1200年历史

    (金宝21日讯/独家)人人都拜拿督公,原来祭拜拿督公已有1200年的历史;这须追溯至阿拉伯宗教师到马六甲五屿岛修行时期!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右圖:红色小神龛的拿督公在大马非常普遍。左圖:有者以为唐番地主是拿督公。
    右圖:红色小神龛的拿督公在大马非常普遍。左圖:有者以为唐番地主是拿督公。

    简单来说,拿督公是结合了大马巫裔和华裔的民间信仰,包括伊斯兰时代前后的巫裔,或者是土生华人、从中国南下的华裔劳工。

    它虽然有著巫裔文化和伊斯兰的缘由,但现在绝大部分的信徒都是华裔和印裔,而巫裔和穆斯林几乎都不接触拿督公了,这与政府伊斯兰化政策息息相关。

    传说中石拿督是原住民。
    传说中石拿督是原住民。

    对华裔而言,特別是从中国南下的劳工,他们初到马来亚人生地不熟,除了自组社团寻求庇护,惟有祈求神明保佑,包括开垦锡矿的业者。

    当时,华裔把原乡的土地公、大伯公请来供奉,与当时的巫裔也崇拜土地精灵的信仰不谋而合,也就此可能促成后来的拿督公,这只是缘由之一。

    如今从外观来看,它似乎逐渐被统一化了红色小神龛的外形,但事实上它在不同地方有各自精彩的故事!

    就地点而言,华裔聚集的地方如新村、现代化住宅区、商店、建筑工地、义塚、树下等都可发现,也因不同地点的历史文化,规模也大小不一,而红色小神龛则较为普遍。

    苏亚松在拉律战争失败后,於1865年遭处死的帮派领袖。
    苏亚松在拉律战争失败后,於1865年遭处死的帮派领袖。

    拿督公神像如今大部分是身穿马来传统服装,手持马来短剑(keris)或柺杖、元宝等。

    由于拿督公的历史复杂和现况多元化,早前在优大主办的史料与田野调查之拿督公研讨会中,汇集了21名学者国内外学者,针对多个角度分享对拿督公的研究成果。

    拿督公过去使用不同的字眼,如包括篮啅、那卓、拿督等,代表着不同籍贯的聚集地。

    拿督尊王是第4任苏丹阿都沙末於1898年驾崩后,被供奉为拿督公。
    拿督尊王是第4任苏丹阿都沙末於1898年驾崩后,被供奉为拿督公。

    马六甲的五屿岛上所供奉的拿督公,据说是9世纪(伊斯兰日历1360年前)到此修行的宗教师,死后被封为那卓。

    据历史学博士宋燕鹏分享说,那卓原名是科罗曼,是阿拉伯的宗教师,於1200年前到此岛修行,逝世后信徒立庙纪念。

    他指出,五屿岛上有6位那卓公墓碑,包括反对英殖民政府的哈芝麦哈山(Tok Janggut)、与推广伊斯兰有关的西迪莎拉、已故苏丹亚阿里芬沙依斯迈、陀布爹、拿督奶奶和华人拿督公庙。

    “众多拿督公有立庙的是苏丹亚阿里芬沙依斯迈的坟墓,而科罗曼便在该处;岛上华人拿督公庙已被摧毁。”

    他指出,根据媒体报导,五屿岛并没有什么足够令人迷恋的幽丽风景,但因神话圣迹,每周吸引了许多虔诚游客前往该处膜拜。

    07:

    据说郑亚文生前是甘蔗园的督工,因在火灾救出工人而牺牲。
    据说郑亚文生前是甘蔗园的督工,因在火灾救出工人而牺牲。

    泰国国际佛教大学学务长释真愿分享说,中国商人在马六甲皇朝时期来马经商,在往返途中丟了性命后,於附近的巫裔祭祀埋葬,不远处便有祭拜拿督公。

    她指此供奉始于15世纪,即马六甲苏丹拜里米苏拉驾崩后,马来文称为Dattu Tanjong Tuan或克莱玛(Keramat)丹绒端,华裔则称之生拿督。

    她说,这些事迹获得Eredia(1563-1623)用葡萄牙文纪录下来,他是马来文和葡萄牙文书写的制图师,当时是写给西班牙国王的报告书。1930年后翻译成英文。

    她说,拿督丹绒端位于丹绒端,也就是马六甲的海边,附近有华人巨石古墓、马来古墓,惟遭马六甲宗教局移除由后人设立的墓碑(batu nisan)。”上述为16世纪前的所记载的拿督公历史,文下的记录则是从19世纪开始,也就是华裔劳工从中国南下投入锡矿业的时期。

    信徒认为蚁窝是拿督公渊源之一,即克莱玛。
    信徒认为蚁窝是拿督公渊源之一,即克莱玛。

    19世纪记录的拿督公,通过其神龛可知道设立的年分,当中有数个有传奇故事,相信信徒是基於感激或纪念,而封这些前辈为拿督公。

    拉曼大学(优大)中文系助理教授陈爱梅分享说,被封为拿督公的人物分成两类,即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及传说,不乏华裔和巫裔。另外一种拿督公是克莱玛演变而来。

    她指出,太平马登二关的苏亚松拿督公庙,其主神苏亚松在拉律战争失败后,於1865年遭处死的帮派领袖。民众在30年后,为他设立香炉。传说中的人物包括原住民的石拿督,位于雪州和森州的交界处,以及巴里文打新兴港篮啅公庙主神郑亚文篮啅公。

    至於克莱玛,陈爱梅认为则是祭拜动物、自然物如石头、海角、蚁窝、穆斯林圣者之墓等。

    大伯公(中间)与拿督公有相似的功能,但始终有別。
    大伯公(中间)与拿督公有相似的功能,但始终有別。

    拉曼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连慧茵分享指出,郑亚文生前是甘蔗园的督工,於火灾时救出工人后,因来不及逃生而葬身火海,因此后人在1886年开炉设庙封他为拿督公。

    “另一种说法是,郑氏是大户人家的仆人,出外许久没回家,之后讬梦说有柺杖的地方,便是他的去处。主人后来在庙址发现柺杖,尔后在此处设庙祭拜。”

    时事评论员陈亚才认为,吧生联合庙主神哪督亚依亚沙加拉曼(Dato Haji Asar Karman),是万津蚶山天宝宫拿督公庙的分家,相传是拿督尊王的二弟。

    他指拿督尊王也是第4任苏丹阿都沙末,殿下於1898年驾崩后,其家属被供奉为拿督公;拿督尊王的地位,可能是拿督公界里社会地位最高的。

    有人说拿督公是大伯公和克莱玛的合成,但根据研究,后两者的确有几个共同点,比如可以是土地神、聚落开拓者和自然物精灵,但始终还是不同的东西。

    马来亚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王赵远说,就祭品而言,信徒不可供奉猪肉给克莱玛,因此拿督公演变有大伯公和克莱玛的的共同点及回避了避忌,成为华巫裔都可祭拜的神。

    就使用字眼而言,陈爱梅的研究表明,19世纪潮州和福建人的聚集点如巴里文打的拿督公称为★啅或篮啅,这些研究都只侷限於该两籍贯。

    她说,后来因华语普及化、方言式微后,拿督或拿督公於1930年代逐渐广泛使用。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*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、人身攻擊、庸俗、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;必須審核的留言,或將不會即時出現。

    ADVERTISEMENT
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

    ADVERTISE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