◤拿督公公◢第5篇 拿督公缘于克莱玛(keramat) 万物之灵
(金宝26日讯)“基于当前的种族、政治、宗教因素,这种跨种族的供奉与膜拜,仍有其敏感性,我个人认为不适合张扬。”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
时事评论员陈亚才认为,拿督公塑像的造型、佩戴物、供品、祭祀仪式等,巧妙地融合各族群的风俗,迴避各种禁忌,体现了大马多元族群交融的特色。
他于早前出席在拉曼大学(优大)主办的史料与田野调查之拿督公研讨会中,分享上述看法。该研讨会汇集了21名学者国内外学者,当中数个研究个案显示,并非所有拿督公都是所谓的马来神。
他说,拿督公缘由之一的克莱玛(keramat)相信万物之灵,信徒们供奉自然物如石头、蚁窝和大树等,然而随着伊斯兰政策逐渐被规范后,穆斯林不可进行与万物之灵有关的祭拜仪式。作为民间信仰的拿督公,巧妙的迴避各宗教的避忌,除了穆斯林受到侷限,亦可成为其他族群都可供奉的神像。
他指在多元种族宗教形成的大马社会,部分节日庆典上几乎融合他族的文化,惟宗教方面似乎仍有避忌,各信徒尽量保持原有的供奉和习俗。然而,拿督公似乎打破了此局限。
陈亚才认为,儘管普遍上社会和经济条件改善,使得拿督公神龛的规模,逐渐改为较大庙宇建筑,但前来寻求乩童问事的善信,问题仍非常多样化。
他打趣地说,或许善信付不起律师费,才前来谘询乩童指点迷津;拿督公作为草根信仰,其神庙组织的会员费也非常大众化;就以吧生联合庙为例,入会费才2令吉。
陈亚才说,早年的民间信仰如自然、精灵、先贤崇拜等,往往从最简单的形式开始进行膜拜。
“随着信众的增加和经济条件的改善,崇拜的场所也从简单的神龛,提升为较具规模的庙宇建筑。”
他指出,位于巴生的吧生联合庙,以供奉拿督公为主神,其乩童每週五晚9时开始进行问事环节,且具有很大的功德。信徒的问题很广,包括搬屋入伙的吉日,甚至谘询如何解决孩子害怕上学的情况,前后30人,以华裔和印裔居多。
他认为,拿督公庙具有乩童的服务,说明了拿督公逐渐华裔化。乩童是鬼神沟通的灵媒,即鬼神附身后,为信徒指点迷津,一般上为华裔的传统。
“穆斯林在寻求帮助的情况下,与‘灵’交往是违背伊斯兰教义,寻求‘灵’治疗也是不获得允许的!”
优大中华研究院助理教授陈中和指出,上述教令是国民教令委员会于1995年9月21日發布,以解释为何泛灵信仰如拿督公崇拜,与穆斯林渐行渐远。
他解释,穆斯林寻求灵的帮助被视为异端,遭到各州伊斯兰教局援引法令逮捕和提控。
他说,1997年中央政府通过《联邦直辖区伊斯兰刑事罪行条例》第3条为例,任何崇拜自然或人、动物、地方或物体,或从事任何违反伊斯兰法的行为,罪成将被判最高3000令吉或监禁,或两者兼施。
他举例,在马六甲五屿岛各个墓地周边祈祷、念经、冥想和祈求,便是导致罪恶的行为。马六甲政府取缔了上述行为,也对民众说明和澄清,以制止这些猖狂的迷信。
“大马华裔崇拜的神明大都源自中国,拿督公是仅有的例外之一,更成为华裔宗教体系中不可缺乏的一部分。”
马来亚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王赵远说,当今的绝大多数的拿督公都是马来人的形象,但信徒却大多数是华人。”
他指出,华人宗教中的组织结构效彷了中国传统的世俗政府,如玉皇大帝是神界的皇帝、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等,而拿督公也成为官职,不同地方的拿督公祠和庙由不同的人担任。
“拿督公和其他申明一起供奉,甚至许多神庙门前,都有专门建一座拿督公祠。”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